广西手足口病现状
2016年1月以来广西手足口病发病数、重症数及死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截止5月16日较2015年同期分别上升了266.69%、210.20%和250.00%。为进一步控制广西手足口病流行和漫延,广西卫计委将该病列为2016年广西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并于近期印发了包括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儿童游乐场所、健康宣传以及个人家庭的手足口病防控指引,通过社会、公众、个人共同参与防控减少手足口病传播与流行。
日常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基本须知
1.流行情况:2016年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年,手足口病的患者数、重病数、死亡数增加;
2.病原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3.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的儿童,其中0-2岁的手足口病患儿重症发生率较高。
4.集中感染地点:幼托机构、早教和亲子教育等培训机构、游乐场所
5. 主要症状:初期类似感冒,随后手掌、脚掌,臀部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泡,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等,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
6、传染源有:患者皮肤、粪便、唾液、带有病毒的接触物等,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7、传染原因:手足口病患儿相互感染或交叉感染。
家庭手足口病防控指引
2016年版
日常预防措施
每天注意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空气的流通;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每周对地面及桌椅台面、门把手、电话等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擦拭。
养成饭前便后及外出回家后洗手的习惯,洗手要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搓揉后再用流动清洁的水清洗干净。
不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家长及看护人员在接触儿童前、替儿童更换尿布、处理儿童粪便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均要注意把手清洗干净。
儿童用餐饮具、奶瓶每次使用前应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玩具应每周清洗;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特别是儿童游乐场所(小编特别提醒)。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早晚探摸儿童额头,如有发热要测体温;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应同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等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
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建议
除做好上述日常预防措施外,还须做到: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员应密切留意其身体状况,学会“二摸”和“二看”法。
“二摸”:摸患儿额头是否高烧,摸皮肤是否发冷。
“二看”:看患儿是否精神萎靡不振,看肢体是否颤抖抽搐。
如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儿送至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定点救治医院进行治疗。
地面、家具表面、玩具等应每天清洁,每周消毒1-2次。
被患儿粪便、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后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家中如有其他儿童,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同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
居家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内患儿应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