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抓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措施。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及禁止滥用药物等有关内容列入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明确规定:对中学生应加强青春期性教育和性病(包括艾滋病)防治的教育;对大学生要提倡性道德、洁身自好,警惕性病、艾滋病的发生。
青少年应接受有关艾滋病预防基本知识的教育,了解艾滋病的危险是确实存在的;建立信心,人类可以通过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避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2014年,全国15至24岁新增报告艾滋病人数为1.5万多人。今年1到10月,该年龄段有1.4万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感染的青少年人数比去年增长了10%左右。他担忧地说:“青少年受到艾滋病病毒的威胁越来越大。”“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按照吴尊友给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的数据,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是57.5万,其中学生占1.6%。吴尊友的研究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的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增长率在32%,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净增长率为2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在15~24岁群体中,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占到96%,男男同性传播占到57%。”吴尊友指出,“单纯从学生来看,性途径传播是主要的,同性传播的比例更高。”从2014年和今年1到10月的数据来看,15~24岁的学生新增感染艾滋病病毒中,同性造成的感染占82%。另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女学生性别比是11∶1。自2008年以来,女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报告人数每年都稳定在五六十人。可是,男男同性恋造成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增长幅度却很大。
今年8月,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另外,学校、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要为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行为的学生及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行为干预、告知、随访管理及抗病毒治疗等服务。专家指出,在预防艾滋病进入校园方面,还是要加强学校的性教育,开始的年龄越小越好,在儿童少年时期开展性教育,让学生认识男女性生理的特征和差异,自然接受男女之间的差别。到了中学之后,在性教育中要有情感、社会观念和生活技能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会与异性的健康交往。性成熟之后,就要为那些需要帮助的青年提供有针对的咨询和指导。
青少年应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播没有国界,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努力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能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青少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是全社会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青少年参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意义深远,不仅是为了青少年自己的生存与健康,而且是为了全社会、全人类的发展。青少年有责任成为抵御艾滋病在二十一世纪猖獗流行的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